文章

香港 12/21/2024 秋來秋去,也是紅葉落索的時候:大棠楓香林賞紅葉巡禮 2024-2025

圖片
  香港 12/21/2024 秋來秋去,也是紅葉落索的時候:大棠楓香林賞紅葉巡禮 2024-2025 秋來秋去,也是紅葉落索的時候:大棠楓香林賞紅葉巡禮 2024-2025 秋來也秋去,千千片紅葉齊跌墜,如完成淒美的程序。頃刻,又是涼的秋,愁無盡的秋,如紅葉落索的時候,秋風教掉人眼淚呢。秋天的悲傷在停留,一堆堆的思念仍未夠,思想身軀猶如木偶,你知否...…快樂已似葉絮飄走,逝去而無蹤。 你知否?今年的秋天來得急,去得快。匆匆的來,爍爍的走。趕著悲秋已來不及,因秋天先生已一閃即逝,僅停留數天,冬天的女皇已大駕光臨了。 看芒草要把握在十一月上旬內,想留住紅葉滿開的盛景,下兩星期就是關鍵的賞楓日程,要好好把握。立馬在大清早,尋山路訪,在掃管笏村天后古廟起步,盡量於人煙稀少的環境下,聽聽大自然聲音,賞賞剔紅的紅葉,於我來說,是十分嚮往的遊歷。 可是,水塘側有許多垃圾,只作好事,莫問前程,清徑終成。有緣碰見一紫嘯鶇,正搔弄牠的尾巴,緣來無法擋。據說,這雀鳥好怕人的,但牠竟給我駐足十多秒,表演給我看。我隨便拍,又沒有制限,牠要做主角,我樂於配合,一樂也。 沿途風光,不再詳述。既涉入眼簾於千島湖,又在水塘兩邊的堤岸看著水波漣漪,紋理燐燐,晨光拱照,鍍上金光發亮的被窩,乍醒還寒。太陽的溫暖消弭了寒風的干戈,不除不疾,已走到古道的關帝廟處了。 關聖帝威武於林,伯公保鄉民出入平安,舊日的鄉土氣息,元荃之間的唯一古道。以威震懾,以德教化,沐於林,司其職。然訓古之情操,屬地靈之敬畏,有廟香火,薰陶身心。信步在大頭茶的樹群中慢行,遍佈地下的是被踐踏過的茶花碎屑,像茶花女的故事一樣,生於愛慕,死於無常。有故事的地方,看見了生生不息的循環。楓葉所示的綠黃紅三色,恰巧就是我們老中青三代。我在樹底下繞了一圈,看著楓葉綠黃紅色的轉變,像極了一場生命的輪迴。「落葉歸根,苦勞歸息。」,如果樹齡是以圈數來定長幼的話,那我們繞著楓樹走的每一圈,就是伴隨着人生路的重要見證者了。 大棠林道主徑添了太陽能臨時廁所,且有導賞員及義工幫忙,十分貼心。趁人潮未至,可靜心觀賞。楓樹轉紅,為數剛及半。橘紅的亦有不少,層層遞進。光線打進不同的縫隙裡,像萬花筒內折射了不同角度的光芒。你將鏡頭一轉,碎念的葉兒反襯出不同的陵角,七彩光線回蕩,透視出一幅層次豐富的馬賽克,目不暇給...

香港 11上旬:2024 大嶼山|「天下何處無芒草,匯合分流肝膽照。」 — 觀音山、羗山、靈會山、狗嶺涌、分流、石壁之行

圖片
  「天下何處無芒草,匯合分流肝膽照。」 — 觀音山、羗山、靈會山、狗嶺涌、分流、石壁之行 一處令你跟大自然傾談的地方,又是一處令你感到平靜閒適的地方—「鳳凰徑第五段」。群山疊山,山中遊走,匯合分流,海灘拍岸。走十八公里蜚短流長,可是路走得順心暢心。我心目中的鳳凰徑第五段,一直是低調而又平實的山徑,今天如願再次啟航。 下車時,好多人十分懷疑我們是否下錯車,他們均用奇異的眼光看著我們。這不意外,因為低調的山徑並不是太多人知曉,但這路徑是官方來的山徑,只是設施比較簡單,不太吸引別人來訪吧。 起點只有一所旱廁,沿途並沒有士多或公廁,一切了無痕,與大自然接洽。看著翠綠的觀音山,眼前一大片草地,別有一八角亭。簡單而樸實,已是一種美。 「摒棄煩囂,擁抱自然」。因為起步點深屈道在海拔二百米上,所以要上四百多米高觀音山頂並不如所想的那麼困難,但石級仍是蠻多的。大約十五至二十分鐘會上到平地。路是往羗山走,官方路徑是不會有往觀音山路徑的。疫情過後,人少來了,上觀音山的路變得密密麻麻,新手不宜。按徑索驥,小心翼翼,終攻頂成功。觀音山山頂是值得來訪的,集鳳凰彌勒山於一身,又有狗牙嶺獠牙氣勢之可看,雖未至於看到三狗朝凰的險要景觀,然而,山勢利眼,仍值得一看。山腰寺廟群落,身歸靈隱,延至大澳落體,入海御龍,情景交融。再看石壁水塘近景,惟此獨有,有山有水,共融於一樂,勝景也。 回朔至鳳凰徑,向羗山頭進發。看到遠方上山的路徑,一脈「之」形的山徑繞上去。先落一二百海拔,再由谷底反彈,來個大逆轉,緩緩沿著梯級走上去。 路比之前好走,多了不少梯級,但失卻自然美。走到盡頭,浪跡天涯,前無去路,另有闢徑可走。回望走過的路,悠久見生成,芒草漸見崖邊,和鳳頂來一個背景襯托,又是美景一幅。雖是最辛苦的一段,定有終結時,上到副峰羗山頭,回望已走過的觀音山及其山脈脈絡,頓然感到開朗。 望獅象虎山清晰無瑕,虎落大澳身心歸息隱。這裡看的大澳是最美的了。而寺廟群落亦一覽無遺,恰見天壇大佛的背影,佛光乍現,透射了我們的身心處,轉念為悠,肝膽相照,處處都是伴隨走過的足印,遍及天下。要上羗山,還要經過兩座小山不可,行行重行行,終到四百五十九米高的羗山頂了。 岩石撫蝶,窺意態美。蝴蝶在大石面上休憩,我看得出神,「還有三分一的路程要走吧!」同行說。不敢怠慢,遂自再行,在分岔路上直行然後靠左上山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