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「一尖三灣四疊潭,靚景盡在不言中。」— 記麥徑通走2019第二段
2019/11/17 香港「一尖三灣四疊潭,靚景盡在不言中。」記麥徑通走2019第二段
出發:29R 西貢親民街往西灣亭
回程:九巴 94 / 96R (假日限定) 往西貢市中心
需時:4小時 (連拍照影相計)
注意事項:往四疊潭需要攀爬,石面濕滑,新手不宜
上次往麥理浩徑第一、二段遠足,一行二人越過東壩,翻過浪茄灣,在三十多度無風吹的高溫下由水平線走上314M高的西灣山上……時間耗盡,我們能趕在日落黃昏前,經吹筒坳回到西灣亭退出,已是幸運,真的十分感恩了。
由西灣山下山往吹筒坳時,遠眺這「一尖四灣」的絕景,確實教我十分難忘。之後,看到深入三灣內的行山資料及照片,更令我下了堅決的意志找天一探究竟,走完餘下麥理浩徑第二段的路,完成未知的旅程。
時為星期日上午7時正,我已坐在92號巴士車廂上層了,巴士徐徐在鑽石山地鐵站出發,車上的人不太多,主要是行山客。或許,大家都抱著相同的信念,早起的鳥兒有蟲吃,早上的山景最高清吧。
天氣十分好,涼風送爽,曙光初現,映照在白沙灣上,金光一道,海面鋪成金萡,又是一個朝氣的早上,巴士由總站開出約45分鐘左右,便到達西貢大會堂巴士站了。
下車走到親民街,趁時候未到,吃過早點,然後排隊等29R往西灣亭的村巴。到八時多,已有一大堆人群正在候車,幸好我排上較前的位置,所以可在預定早上8時30分,登上頭班車前往西灣亭,非常順利。
西灣亭、蠄蟝石、吹筒坳
村巴轉入大網仔路,進入北潭涌前,經過斬竹灣,太陽剛升起,驅散空中的雲霧。撥路尋見大金鐘,昂平高原在遠處跟您招手。眼下的西貢內海,寧若如絲,水輕輕蕩漾,早上的景緻純美無瑕。
經過北潭涌,進入禁區範圍,省了上次跑十公里賽的大網仔路,西灣路,由車代步。跑有跑的享受,坐車有坐車的快意,差不多上午九時正,村巴便到達了西灣亭。
西灣亭起,有兩條路往吹筒坳,一條是經螺地墩的山路,吃力多少,但會較快到達吹筒坳,另一條是沿路下坡的石屎路,比較易行。今次,我所挑的是易走之路。一如以往,很多人忘記了,西灣亭是屬於郊野公園的範圍,沒有垃圾桶設置,自己所製造的垃圾,是一定要由自己帶走的。
回頭一看上次夕陽西下看的西灣路,再看眼前回望的西灣路,山坳盡處。一是日落西下的夕陽餘暉,一是藍天白雲的朝氣勃勃,在不同的時分,受著大自然的眷顧,別有一番感受在心頭,多角度的美,展現無遺。
在下坡途中,看到萬宜水庫一隅,那細長而宏偉的西壩,乍現眼前。在群山中,橫空一隅,當刻所想的就是那工程的浩瀚,在這40多年來,惠澤萬民。
在懷抱萬宜水庫的群山中,發現了奇石—蠄蟝石,以形為喻,倒有幾分相似,鎮住山峯。那邊天色上面一灰,襯著蠄蟝,變得不可接近似的。實則,可從往西灣山的小徑前往,甚至可攀爬奇石上去。現只能在路邊作仰上觀,番待機會下次再探了。
短短的山徑,有著不同角度的風景。回望山峽中間透視西壩,雖水量比炎夏的時候,有所退卻。但那六角石柱的排列倒又值得再看,一層疊一層。轉望往西灣山的路,山腰有一亭一角,那V形深谷盡處便是吹筒坳了。向下走至幽谷盡處,再爬升至山坳頂,45度斜度,由西灣亭開始用了大概30分鐘,已到達吹筒坳。左邊的路上螺地墩,右邊的山徑往西灣山頂,那我將要走的路,就是直路落山至西灣的海灘盡處了。
西灣
在下級的途中,看到水清沙幼的西灣,步履加快,很想快步到海灘看個究竟。這裡曾是全港的焦點,以西灣復耕,魯連城建別墅計劃等事件為我們所共知。是我們守護了大自然,還是自然一直守護著我們的心,讓我們反省自躬呢?3年前政府將西灣納入郊野公園的範圍。現西灣閒適處處,既有一定的人文風貌,又有極罕貴的自然景觀,踏足西灣,真的是流連忘返。
當不少行山客飛奔到海灘的同時,我卻自成一角看看西灣的濕地。那圓圓的鵝蛋石,襯托著清澈見底的淡水,流水淙淙,微波輕蕩,清淡如鱗,一塊塊的鵝蛋石整齊地鋪在水底。難以再用筆墨形容那清晰的程度,能在香港看到此情此景,甚為罕有。那濕地的植皮長得十分茂盛,鹹淡水交界,儀清恬靜。當下拍低照片,讓影像深深的印在腦海裡。
走進西灣村,士多,餐廳的廚師們正為飯餐等等張羅,他們在外原來找朋友坐頭班村巴來西灣一起煮食,供山客補給。食材等等經山路運來,不易。在旁,看到毅行者比賽CP1的補給點旗幟,但毅比賽已告取消,甚為可惜。長路漫漫任我行,路遙遙,山仍喚,心志堅,下年路仍可再走,信念未忘,共勉。
走到西灣海灘裡,豁然,水清沙幼已不在話下,那石灘的一隅更是不可或缺的襯托。遠看一位取腳架拍攝的發燒友,我真的不要面子,懇請他當下幫我拍一輯西灣風情畫,他想要一個自然的角度,我跳蹦蹦的在那裡游走,他愈拍愈興奮,自然總是一種純真的唯美。
鹹淡交界,土質肥沃,沙質滑溜,怎樣的角度拍照下去,都會被這無煙無染的氛圍下滲透入心。遠方一處,特別有兩島並列拱起,名為大洲、尖洲,在行山界中被稱為「史諾比仰泳」一詞,形神俱似。海灘的一端有不少人在露營,日間暢泳,夜攝觀星……西灣的精彩奧妙之處實是數不完,讚不完,愛不完。連展起腳步前行的意欲亦甚難,走前幾步,又駐足回望,景色太美太動人了。如此一驀一回,反復多次,終告別西灣海灘,著另一灣的方向走去。
西灣、四疊潭
西灣的直昇機坪仍在維修當中,我索性經海灘直走。在海灘盡處,這裡在潮退時可攀上石群接上麥理浩徑續走。石群不高不陡,小心攀上甚至走上去便可。
我卻忠於麥理浩徑的原著,返回西灣橋過對岸,只見水面分了兩截色,正是一鹹一淡所分流而成。淡水向海灘的方向撥,海水向淡水的方向灌,水波清澈,沙質滑溜,我不由分朝向淡水源頭的方向走去,那淡水是從石澗流下來的,這石澗名為雙鹿石澗。
雙鹿為上鹿湖,下鹿湖之名而來,澗中以夾萬坑為分界,夾萬坑以下為四疊潭部分,夾萬坑以上為千絲瀑等部分。基於雙鹿石澗是有經驗及其攀爬經驗人士前往,且獨行不可為,要有經驗人士陪同前往,所以我自己一人都是往四疊潭的部份尋覓。
先不用過西灣橋,沿岸邊的路走,會見到一指示牌,在指示牌的後方走去,內有一農場,沿農場邊到盡頭,有一警告牌,那裡走是進入四疊潭的地方。
路段需要攀爬,新手不宜。淡水從石隙穿流而過,鞋一定要穿防滑的,否則滑倒之餘會直墮懸崖。四疊潭的勝景在於一潭過一潭,層層環環相扣,去到第三潭,可以橫過看究竟。雙鹿石澗確是深不見底,在這裡仍看不到澗源,其潭內直插多深,又是另一個不易回答的難題。
經過一段時間的攀爬,去到第三、四潭,千石像積木般圈了一潭,奇怪的是,竟沒有人在此跳潭。或是秋意下,潭水未夠洶湧所致,靜止了下來。這四疊潭確是一奇景,似頑石的叫生人勿近,卻每一潭卻清照秀麗,如鏡中空,水中山,照遍我們的心間。
似是當中的流水,皆因大自然而存在。流水流流流,在鏡中尋尋尋,清影似人間,到了盡處,一瀉而就,奔向那寬宏的海洋,直闖天涯海角,此情此景,近在咫尺,在夏的時候,或是一種氣勢的層遞,如今於秋,反是一種細水長流的自然美。
以為正望四疊潭已是奇景一隅,驀然回首的景緻,更是妙到毫顛。天與地的倒影交融,雲浮於澗上,襯著聳立而巍峨的群石上,水淙淙直流出西灣,沖積著優質的沙土海灘,那西灣橋像是連繫著天和地,此時此景,甚是難忘。
在準備離開四疊潭時,駭然發現有三位小朋友在四疊潭的石群中攀來攀去,他們的爸爸手執物品,由小孩們自我解難。這刻的我,立即替小孩們的安全擔心起來。
原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,他們在爸爸的指導下,慢慢爬到安全的地方離去,文化不同,對應不同,一問需要幫忙否?答曰不必了。本出自惻隱之心,卻在他們的角度,這是訓練孩子解難堅毅的一課。不同的事物對應著不同的價值,喊一句加油,大家開心地迎著接下來的旅程吧。
原路折返,向四疊潭說聲再見……
過了西灣橋,開始上坡繞過山腰往鹹田灣了。在山腰中向西灣說說再見了,經過日冕觀景台與西灣觀星亭後,便不斷上坡往鹹田灣的山坳處。


上坡雖坡幅不高,卻非要付出一點體力不可。避免耗氣,看看周邊的風光摒息靜氣來定下心神,這主意也不錯。
近距離看看史諾比仰泳,寬闊的海洋載著史諾比,自由自在的,在藍天碧海中暢泳,尤以這龐然大物,在海天一線下,游來游去,煞是有趣。

再行前多一點,這裡的角度可看到長咀,是香港新界陸地連接中的東極。一字長蛇陣,猶如一道城牆,置身其中,真想有機會往長咀一趟,了解身在極地的感受呢。

回望一看,像是一條鯊魚游入大海,那尖頂的部份不是蚺蛇尖,而是睇魚岩頂,這裡出咀到盡頭是罾棚角咀,兩咀夾兩灣,又魚躍入海,又長蛇入海,更有史諾比仰泳,頓覺這裡是一個大觀圓。

由山坳一落,轉彎一角,「一尖三灣」突出現您的跟前,中心蚺蛇尖是它們的主軸,這山十分鬼謎,有言是此山一條蟒蛇,盤旋飛天,生人勿近。的確,山尖有如一位總司令一統四灣一咀,無出其右。其海浪聲之一致,十分震憾。
說這裡是麥理浩徑第二段勝景之一,亦不為過,蚺蛇尖,米粉頂,長咀,整段脊線,一覽無遺。眼下海濤泊岸,浪花處處,那六角柱石之稜角拍打著靠岸而來的濤湧,作出一瓣瓣的浪花,在小灣裡看,更見洶湧。



看著那八分二割的鹹田灣。八分是指河堤到海岸線之大約面積比。一大片沙灘,竟有很多人露營弄潮。遠方傳來了嘻嘻哈哈的聲音,定必是一片樂土了。一看鹹田灣全景,史諾比在正中游著,全是一片天一片地,萬千的足印,熱鬧而愉快的畫面在此刻呈現在您的眼前。


鹹田灣、大浪坳、赤徑
「河水彎又彎,一彎分八二,若要兩線牽,非得過木橋。」木橋是鹹田灣的標誌,橋結構是十分穩妥的。但同時,已說明小弟偏離麥理浩徑的路線行走了。
因為,真正的麥理浩徑路線是要由落鹹田沙灘開始,經鹹田公廁,步上石徑林徑,但此徑不時會被水淹了,所以反而比在沙灘上行更難走。
在沙灘過對岸士多村屋群的話,一定要過橋,橋是村民蓋成的,現在的橋架已比以前更闊,不難走過。之後經過海風、安記士多後會有一路接駁回到麥理浩徑,那是往赤徑的方向了。
現在是休息的時候了,走過西灣鹹田灣,一大堆沙鑽在鞋中,走不動了。要脫鞋脫褲將整堆沙倒出來。一會整理好,經過鋪好的山徑,便看到大灣與赤徑的分岔路。沿著指示路牌走,不消一會,我已身處在大浪灣村內。
繼吹筒坳後,現在要行上的山坳是大浪坳,三坳中的第二坳,走過村內的迷宮,順著北潭凹的路牌走,那是上山的路,由大浪村上大浪坳是一條彎彎曲曲的斜路。
上山的途中,鬼謎的蚺蛇尖離我甚近,要攻頂往司令總部絕不容易,這時我在上斜的「之」字的路上,走呀走,聽到有人談天說地,講講自己山齡的吹噓,被旁邊的大叔竊笑。果真,高人不亮相,輕輕一兩句回應已將那人打得體無完膚。
高人在這路牌中穿林進去,這是走上蚺蛇尖的路。他說要往高流灣,大大喝下一罐大的藍妹啤酒就施施然的走進去。那吹噓的人當然面不作聲,實情是被秒殺般的呆若木雞。坳中果然無新事,行山,懂得謙卑是最重要的呢。
由大浪坳頂走下去,這次真的是跑落山了,因為斜度大,索性順跑更好,遙遙看的是赤徑口,熟悉的地方在我跟前,看到紅屋,這天又和赤徑再聚了。
赤徑、北潭凹
再度重遇赤徑,可喜不可悲。淺灘一隅,石灘處處。 今天雖看不到天空之鏡,但景緻十分難忘。喜歡赤徑,就是喜歡它的平靜和簡約。或許,你覺得這地方住的人不夠多,物質匱乏。但是,簡單的生活才可流露出那不可多得的自然美。
眺望赤徑碼頭,海水慢慢滲進淺石灘裡,看那水波撥向岸邊,很治癒。驚見上次跟我拍照的婆婆,她似是有印象了。一種相識的重逢,甚是欣喜。
由赤徑到最後一坳,亦即是行程的終點北潭凹,會經過一大片草地,那裡有很多一家大小在露營,中間要過兩道橋,後上山往北潭凹去。
過橋後,一大陣花香味,在兩旁薰出來,清新的芬芳,吸引著蜜蜂採蜜。那芬芳十分清新,在沿路兩旁,不斷滲出來,究竟是什麼花?我不知道。但這種清新的味道十分配合赤徑這簡約無痕的景緻。
要跟赤徑說再見了,赤徑口遠景實是清幽,趁著總司令蚺蛇尖,一尖統天下,仍是那麼的鬼謎。在此慢慢走上緩坡回到最後一坳,途中看到黃石碼頭的景緻,直出塔門,又是另一番景象。一山疊一山,海岸美不勝收。
路過北潭凹營地,深知終點北潭凹就在眼前,亦是這一尖三灣的旅程終結時,上次連走麥理浩徑第一、二段失敗,在吹筒坳撒退,然而,走進一尖三灣裡的景色實是太動人,靚景盡在不言中,今一尖三灣之行來到終結,但海與沙,山與水之交融,依然反覆印在心中,縱使過了一段時日,仍然難忘。實難想像這山水之緣是那麼的深厚。




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