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「漫步遊東澳古道,細訴鄉郊人生路。」— 東澳古道

 

2020/05/11 香港「漫步遊東澳古道,細訴鄉郊人生路。」—  東澳古道

出發:東涌站步行20分鐘至起點,或由東涌站乘嶼巴38號巴士往逸東邨出發

回程:嶼巴11號巴士往東涌

需時:4-5小時 (連拍照休息計)

注意事項:路程長,但易走路線。


 

古道起點:東涌




是日,太陽十分猛烈,但仍不減行山賞水的興緻。東澳古道路程雖長,但路不太難走,且沿路林蔭處處。於是,腦海就立刻鎖定行程,別無他想。在大腦發動下,立即出發坐巴士往東涌去。

由東涌市中心出發,可步行前往至東澳古道起點,也可坐嶼巴38號至逸東邨,步行至邨口天橋榕樹頭處起步。

趁這難得機會,細訴年青時與未發展東涌的一段情。話說當年,老師帶我們五人由屯門青山灣碼頭出發,坐船先經赤臘角,往東涌去。那時,我們是從法門古道行山上昂坪寶蓮寺(註:到後來我重行此線時才記起,少時已到此一遊),在昂坪吃過豆腐花後,沿山路折返至東涌碼頭坐船離去。

圖片來自以下網址:

https://www.hkitalk.net/HKiTalk2/thread-290779-1-1.html




猶記得,當天在日落前趕搭尾班船,那時的東涌尚未發展,鄉郊處處,我們衝向舊東涌碼頭時要穿過東涌炮台的,那時村民們興緻勃勃的教我們走最快的路離開,後來人長大了,才知道我們當時在上嶺皮村及馬灣涌村穿越,直達碼頭。船嗚嗚笛響,我們剛剛趕上甲板,沒位置坐,坐船頭兩邊,在歸航中望著日落。那時望著醉人的紅太陽,船笛笛的走,我跟同學說,落日晚霞實在是美得很。

時移世易,物換星移。在逸東邨邨口有一榕樹頭席地而坐,那是不是當時村民在下乘涼的那棵榕樹呢?



弔辭—東涌炮台

沿逸東邨過對面滿東邨的行人天橋走,左轉直下,重訪當年匆匆而過的東涌炮台。此炮台建於清道光年間,用來防禦海盜砲台,砲台內的小屋後來變成學校,鄉公所及警察局辦公的地方。

沿天橋下梯級後,在香港醫療輔助隊辦事處側直入砲台的巷道。經過飽歷滄海的花崗石拱門,如今的砲台已沒有當時的氣勢了,砲台巷側已無農地可耕,現有幾間食店營業。學校的建築雖仍被保留,但在2003年已被殺校,裡面再沒有小朋友上學了。







以往踏上城樓看一字長砲陣,震攝至外海。轟轟轟轟,煞有氣勢。如今,整個寨城被逸東邨及遠處的滿東邨重重包圍,反客為主,砲台全程被監視,萎縮一方,嬌小猶憐。孤獨的砲台內,只我一人。突有一對男女跨門而至,以為覓到知音人,原來是來洗走圍牆塗鴉的工人。鄉委會房間內有一值理,處理文書。昔日雄偉的砲台,如今成為古蹟,弔古戰場,曾經滄海,如今老退,英雄遲暮,惟有在弔古辭念中重拾那已逝的光華。


定海 — 東涌侯王宮,侯王古橋

回師天橋折返逸東邨,班師在逸東邨邨口重新出發,沿東澳古道指示牌走進沙頭咀內的小村裡,見一分岔口,抄路至侯王宮的方向直走。



往侯王宮的方向走,途中有一公眾洗手間,可作梳洗用,接下來幾條村都設有公眾洗手間,配套設施十分充足。就算大熱天時,用清水洗洗臉,清爽無比。過了公眾洗手間,會見到球場、東涌康樂中心、遊樂會,一大片青草地,侯王宮就在您的跟前。




侯王宮香火不太盛,添香油噹噹作響。兩支旗杆石依然無缺,旗桿木柱仍在,但和鴨脷洲洪聖古廟精緻的龍柱相比,這柱設計相對比較簡單。侯王為南宋名將楊亮節,相傳護送幼主南下逃難,忠剛勇節,捨身成仁。村民供奉楊侯有著定海鎮府的作用。

東涌侯王宮內有一乾隆年間鑄的銅鐘,以此估計在300多年前建成。這侯王是當地村民從九龍城侯王廟請來,以求制服村內瘟疫,猶如定海神針,以保東涌村內一切平安。




廟外直望東涌灣,一望無際,無邊水色,壯麗山巒。如今,海邊的水色已比機場跑道所擋。山巒輸送著一卡又一卡的纜車,來回又折返,天上無間,下落人間。可幸水色仍淙淙作響,微風拂至,暑氣驟消,清涼匯至,接著步履走得特別輕快,開始進入東澳古道的深郊處。





東涌區康樂中心歷史悠久,是以往參加日營的好去處。離開康樂中心、遊樂會後,眼前有一道橋直往鄉郊,像是開啟鄉郊風情的一扇大門。

這道橋就是1971年建好的侯王橋,由當時理民府委託英軍建造,橫跨東涌河。看那彎彎河道,紅樹兩旁,直出海灣。初建廸士尼時,曾有村代表與承建商勾結,非法挖取河道的石頭,影響河道水質,令水變得乾涸。如今,在侯王橋上遠觀對面纜車景緻,襯著那淙淙不息的流水,調以那密密的紅樹,總算為大自然挽回一點氣息。




侯王定海,海面一片寧逸。橋上直望遠處纜車機場跑道,景觀雖不至於無遠弗屆,但亦十分廣闊,順著幾間村屋直行,開始轉入林蔭古道,步往東澳古道第一個主要的村落群 — 䃟頭去。




整條東澳古道由離島民政署、離島區議會及居民共同管理,古道八成路段鋪滿混凝土,主要是為了便利村民運輸出入之用,且古道兩旁林蔭遮蔽較多,就算是在炎夏走過,亦不至焗促。走往䃟頭村的前段,會經過一個分岔口,左邊有連綿不斷的梯級經纜車索道直上昂坪,名為「昂坪纜車救援徑」,側有標距柱「C00」作標示。



看見一人背著背包勇猛直上梯級,我不由分暗自稱頌,並著他加油,始終在30度高溫下,走上救援徑,汗流浹背,實在不容易。我還是在下次才一探救援徑的究竟吧。

在密密的樹蔭裡,找到一線透光的景色,看著兩行纜車慢慢下降到山丘上,海上浮華,這景色實是可人。

 

寧靜致逸 — 䃟頭村

回望東涌灣,馬灣涌村,只見纜車像吊飾一樣從天而降,遠望利如刀鋒的薄刀屻,再有婆髻山雙景融會,以此形容當前的景緻,實不為過,配搭得十分傳神。




走了一會,不到20分鐘左右,看到䃟頭村的指示牌,村外有告示要求行山人士戴上口罩,以免影響居民的健康,入村不久,看到往碼頭的指示牌,倒想往碼頭看看那裏的風景如何?



以為會看到很寬闊的海岸景色,原來是機場實景。側有幾個泊位予快艇上落。想應該有不少人垂釣,但實情是,只有一人在渡頭那邊釣蝦似的,始終水流等等都比機場擋住,魚難以在此範圍內游弈。




反而轉身望望之前走過的紅樹林路,尚有綠油油的景緻一看,紅樹密密麻麻,襯著那流水淙淙的聲音,十分清靜。背後彌勒山,鳳凰山被雲掩蓋,這裡連釣友,共有兩人,像是佔有了一個國度似的,份外愜意。






由原路折返至碼頭分岔處,告別小小的鄉村䃟頭,鄉公所後面有一大廚房作節慶之用,兩頭燒木炭的爐灶亦甚有有特色,之後沿路開始上斜,步往觀景亭及沙螺灣去。



䃟頭村雖小,但其古建築卻保留得尚算完好,這三間古屋雖並排而建,亦曾修葺過,然而有這格局的村屋在現今來說已買少見少了。




在上斜往沙螺灣的途中,穿過一條短短的竹林隧道,雖規模遠不及北港、黃竹洋那處那麼茂密,但看見這兩行青綠之情景,立即暑意全消,吸一口清新空氣,向著觀景亭的方向前行。



到達觀景亭,區議會將觀景亭建得十分美輪美奐,亭台觀景,別有一格。所觀之景是機場貨運群,及港珠澳大橋實景。現疫情當道下,機場亦變得冷靜,寂靜得沒有任何巨鳥升降。遙遙望去,巨鳥停岸,奄奄一息。

信步離開觀景亭,輕鬆的走下坡,不盡處就是沙螺灣村口的位置了。

 

把港 — 沙螺灣

本想從觀景亭轉身續走,卻被另一方的景色所吸引。我多駐足一會,看看鱟殼灣的全貌。仔細看看,鱟殼灣紅樹處處,以往是捉蝦勝地,如今只是簡單的紅樹灣岸,面向機場跑道。水流被管,養不到蝦了,可幸密密的紅樹林,仍未枯萎,依然生得十分茁壯。




到達沙螺灣了,現在的沙螺灣村有很多指示牌,介紹村內的特色景點,別樹一格。以往沙螺灣村內雜姓眾多。記得小時候是坐油麻地小輪由屯門往沙螺灣的。那時是一大艘柴油推動輪船「民字系」號。如今,是細小的渡輪連接大澳、沙螺灣、東涌、屯門等地。

循指示牌方向到達把港古廟,相傳是村民鎮海,防止大浪時水湧入村內,著風水師之意到內地所請的「把港大王」而來。後神靈報夢其一村民得知其把港大王就是洪聖爺。廟始建於乾隆年間,多次重修,終為現廟堂之樣式。門前有對太平有象,側有天后宮陪神,為漁民解災渡厄。這是沙螺灣的海灣最突出處,將廟設於此,有把港震攝作用。

如今,把港古廟外的淺灘外有一條龍,這龍是由廢棄的塑膠樽及藤枝製成,既符合環保原則之餘,又不失威風。鎮威把海,龍的出現令沙螺灣村添了多一份「入時」的感覺,和古建築恰巧融合,平分春色,實屬妙韻。





把港古廟側有一條小徑通往廣闊的耕地。農地上有一組巨大的人像藝術裝置,名為「千里眼」,為一對英國姊妹利用藤枝所創作而成,其寓意是代表「美好的將來」。左手承著船,寓意出海,暢通無阻。惜沙螺灣外港全被機場、港珠澳大橋所隔,海灣的沙螺,魚、蝦已見少,昔日漁民的「砌魚」活動幾已成絕響。



年少時曾到沙螺灣一次,水清沙幼,如今沙質因海岸線的發展而變得粗諧。我實在不忍這麼快便離開這曾有回憶的地方。遂返回把港古廟,然後抄上小山丘的路,經天文台的測量中心,一直到山丘頂的觀景台去。

那觀景台值得一去,比起之前近鱟殼灣的觀景亭,這觀景台所望的景色十分壯觀。遠望沙洲的景色,騰雲架霧,外面第三跑道,亦如建在弦。




另一面向著機場,後有青山橫嶼,終感受到青山的斜度和削尖的鋒利,比起正面看,更具凶險。巨鳥全停泊機場,客量太少,未能開動。疫情當下,機場變得水靜河飛,鮮有飛機起飛,令本來活在一片轟隆轟隆的鄉郊裡,暫得到喘息,找回一絲得來不易的寧靜。



沙螺灣觀景台的視野,可謂是「全方位」的了。回望整個沙螺灣村,新村舊村都一一排列在您的眼前。沙螺灣有一對大樟樹,為古樹名目頭一二位,有四百年歷史。這一對樟樹巨大得十分茂盛,在觀景台遠望都能看到其真面目,橙圈圈出來的部份便是。




基於時間關係,我只能跟樹王遙遙的打個招呼,至於其𠫂山真面目,我借上吳老師的影片截圖給各位參考了。一對並頭連枝,果然長得十分茂盛,樹幹十分寬闊,古樹盤根,厲害非常。




這時,久違了的轟隆聲劃遍長空。飛機起飛了。沙螺灣雖然算是較有規模的村莊,但交通一直不太方便。惟一只有渡輪可予對外連繫,居民一直希望政府將深屈道延長至沙螺灣,卻未如願。本是一片綠野油油,淺水泊岸的地方,隨著基建落成後,水流被截,沙質變粗,跟以往在海灘捉螺砌魚,水清沙幼的沙螺灣大大不同。

自2018年,Eden project,誇啦啦藝術集匯設下很多與鄉郊的藝術活動,設下不少藝術裝置品後,沙螺灣變得不一樣。我們多了時間駐足在每一個景點了解沙螺灣此地,在逝去的鄉土中,仍找到一點點的鄉郊情懷。

這時我已走過球場側的護石牆處出發,按著大澳的指示牌方向重新出發,繼續走下未完成的旅程,路變得陡直了,緩緩的向上走,回望整個沙螺灣海灣,終需一別,說說再見。

參考資料:

https://www.aftec.hk/zh/programme/「翱翔」藝動沙螺灣/


 

雙深一石 — 䃟石灣村,深石村,深屈村

從沙螺灣上一段斜坡路段,沿坡走下,就會看見密密麻麻的䃟石灣村,村內有一嘉道理協作社的建築在碼頭附近,我並沒有到碼頭查看。離開䃟石灣村慢慢前行,數步就是深石村了。那裡有一樓梯直上三山國王廟,我亦沒有上去,續走天德聖橋上大斜路往深石亭去。

沿大斜路上到坳位,有一石亭頌母親恩德,名為深石亭。深石村內竟有一架私家車停泊門前,估計是由深屈道開往而來。沿深石亭下坡,經過佛門清淨之地,徐徐落坡到深屈灣內,到達深屈村了。

深屈灣,就像一位深深飽受憂鬱的少年般,屈縮於一角,默不作聲。兩旁的小山丘像是一道閘門保護這深陷的港灣。

港珠澳大橋像是將兩道閘門連起來,這確實是一個美麗的誤會。深屈灣,實際是多了一道水閘,一道鐵柵封著海口。灣內的水質漁穫均大大受到影響。只見海天一色,一橋線牽的格局,我更懷念的是港珠澳大橋建成前的深屈灣。




我特意用人工的方式去抹走大橋,重啟多年前對深屈的記憶。時代永遠走在最前,過於懷緬,都只是一種沉溺。海風吹醒了我,風起了,感覺十分舒服。今天的水位較高,踏不進深屈的淺灘中,但乘著海風,畢竟十分清爽。何不凝視著美景,吃一頓簡單的午餐呢。




木棉飛絮,士多阿姐深怕木棉落在食物上,向著飛絮射水令它們降在地上。我說不打緊,點了碗餐蛋出前一丁,餐肉煎得剛好。她推薦了自家種的香草綠豆沙,及洛神花茶都好吃、好喝非常。望著醉人海風的妙景,清靜細水泊岸的流水聲,再加上簡單而豐富的午餐,這一頓飯所得到的享受簡直是無與倫比。






阿姐跟我說,接下來往大澳的路全天候暴曬著,要小心點。那裡長年累月當頭曬著,草木怎長都長不出來,小心中暑。我感謝了她,去到另一間士多,婆婆問我吃得飽嗎?都吃飽了,洛神花茶好喝,她說沒有種洛神花呢?原來這裡有三間士多呢?你去了另一家店吧。惟有尷尬的說下次再幫襯,她笑咪咪的送我而去。

三間士多的不遠處就是深屈道的盡頭,可沿馬路直上昂坪,又可續沿東澳古道往大澳。我轉右走下山路往大澳去。由深屈村開始的路已不是混凝土路,是山路山徑,終走上天然的路段了。準備上山往大澳的同時,這裡有路往茜草灣,想必是去粉紅海岸的路,下次再探吧。要跟深屈說聲再見,實在好享受一邊吹著海風,一邊吃飽的情景呢,且對深屈灣的淺灘情有獨鍾。




天氣酷熱,沒有林蔭下,太陽熱射得份外猛烈,回望那海灣一駱,遠有青山作伴,十分廣闊。這裡原來有名,叫鐵樹德。港珠澳大橋像是一條延線,配合那藍天碧海,是往天國的路,伸至無限的國度。




這時,柔弱的海風飄至,畫風突轉向前面遙望,港珠澳大橋延線入海流,收納於大海內。此路段,沿海岸線行走,非常舒服。惜山巒被火燒得光脫脫,植被盡毁,太陽猛烈的直射下來,汗流浹背。由東涌出發,順著連綿的海岸線,走到這裡,終於看見大澳的倩影了。



 

古道終點 — 大澳水鄉、虎山

看到嗎?大澳就在您的眼前。水鄉一隅,水波慢慢的靠岸,甚美。

忽然,有一告示牌說前面的路有危險,請靠左步上嶼北界碑,再往大澳去。很多人都照原路直行如儀,我一心想看看碑石,於是轉左上山往嶼北界碑的方向靠去。




往嶼北界碑,要行上大概百多步梯級,全是石級,上山途中會經過一些私人墓地,山腰盡處才是界碑所在。嶼北界碑無人觀看,只我一人。界碑座落在三條山徑的中心處,且全在濃密的樹蔭下,份外清涼。山風從三面吹送而至,猶如在冷氣房裡納涼。坐在界碑前的梯級乘涼,十分清爽,差點在那裡鳥語清風的環境下睡著了。



考嶼北界碑是英國政府用來劃界的碑石,另一嶼南界碑座落在狗嶺涌。大嶼山以往名為大奚,為南宋時皇帝封李昂英的地,有兩「食邑稅山」石碑作證,一碑仍見於梅窩,另一碑放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內展出。宋後,明清兩代,李氏後人承繼此封地,沙螺灣的把港古廟內的銅鐘有李氏後人鑄名,有物可尋,以資作證。

英國人立兩嶼界碑,後取消李氏後人在大嶼山封地的擁有權,大嶼山之歷史發展,又踏進另一頁。

不捨不離還雖捨,向界碑說聲再見。回望象山有部分因山火被燒焦了,十分痛心。往前走,從高處望望這大澳水鄉,棚屋連連,直出寶珠潭,流到大澳楊侯古廟處,挺有水寨漁村的風情。



沿山路接回東澳古道的終點—新基街。這裡有一淺灘,對岸就是大澳楊侯古廟。楊侯古廟的位置猶如鎮關將軍,一夫當關,守護大澳。淺石灘正值漲潮,過不了對岸,要不然可更快到達虎山處。

旗幟飄揚,風逸相送。穿過一間又一間的棚屋。棚屋的陽台裡,有一注滿水的波波池,幾位小朋友聚在一起遊玩,不亦樂乎。若有其他小朋友看到此情此景,定必引羨。我想,以往的棚屋外,小朋友大都幫父母修補魚網幹點活。時代是進步的,隨著大嶼山的發展,大澳村民作漁業的人口已日益漸少,反之大澳現成為一個本土經濟圈的大市集,市集愈做愈大規模,是發展得十分成熟的鄉村呢。




跨過新基大橋,橫過對岸慢慢步行到大澳街市街。稍事休息後,向石仔埗街出發,經過公廁,郵政局,消防局,大澳診療所後,到達香港少林武術中心,側有鋪得十分好的山徑前往虎山,這是最容易上到虎山觀景台的路。



到達虎山後,一望無際,右有大澳大壩景緻,後有牙鷹山作伴。左望是遠望無際的海洋。其連綿的漆木色的欄杆伸延至整個山坡,恰似一幅連成一氣的護城牆。此時落日將至,平日時分,少點人氣,多了份靜態美。我細看日落時的變化,想想我今天所走過的鄉郊路。有言,嶼南的景色比嶼北的,一定美得多,山山水水,壯麗無霞,地勢險要,視野無阻。嶼北,在未發展機場,港珠澳大橋時,景色一定不比嶼南遜色。在嶼北被發展的同時,昔日的漁村特色定必會減退。拙遊記只想聊聊那差不多逝去的鄉郊情,重行一前以次展它差不多逝去的風華,且透過鄉郊情來連繫人與自然間的互動與感悟吧。




這時,海水咔擦作響,一行五條中華白海豚正在跳舞,水花四濺,在觀景台上看到他們的豐姿,十分難得。或許,航班減少,車流減少下,牠們重拾了那久遺的歡欣,重住那心裡的安樂窩。步回虎山,奔向夕陽,聽聽那海豚音,這是自然予我的感應。東澳古道雖勝景不再,鄉情減退,然則自然一直待我們去感應,去尋覓,沒有捨棄我們,只要您愛惜自然便行了。





大澳全景圖:


 
圖片集:
 
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   
  
  
  
  
  

       

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香港 2020/02-03「否極復泰來,麥十深度行。」— 記麥理浩徑第十段

香港 「萬壑囂浮沙,九逕任縱橫。」— 九逕山

香港「山水映照面如鏡,懷古塑風大潭灣」— 記柏架山徑,港島徑第五段部分 畢拿山,港島徑第六段(二)